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学校首页
阅读新闻

重点学科


学院始于1960年港航工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建设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以及岩土工程、市政工程2个二级学科。水利工程一级学科所属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学科为“十五”和“十一五”重庆市优秀重点学科,“水利工程”学科为重庆市“十二五”优秀重点学科;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10名。本学科 2012年获批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具有教授评审权。

本学科围绕国家重大水利水运建设,针对内河及库区独特的环境条件开展研究,历经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航道整治理论与技术,水沙动力学,水工建筑物设计理论与健康诊断,水利枢纽优化布置与通航技术,水利工程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水资源与水环境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

水利工程重点学科

学科

学科方向

优势和特色研究领域

水利工程一级学科

航道整治理论与技术

本方向主要针对内河航道整治新理论与新技术、航道研究模拟技术、航道整治建筑物水毁机理及防护、水利枢纽日调节电站下游通航条件与滩险整治、水库变动回水区航道治理、长河段滩群整治技术,桥区航道治理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水沙动力学

本方向针对山区、库区河流的特点,对卵石输移特性、非恒定流传播规律、水库变动及常年)回水区的泥沙冲淤变化规律、弯道坡岸泥沙运动规律、山区河流泡漩水形成机理、内陆宽浅变迁性河流水沙运动理论等问题进行研究。

水工建筑物设计理论与健康诊断

本方向主要针对山区河流的特殊水文地质环境条件,对大水位差码头结构型式及其设计理论、内河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内河高陡岸坡与码头结构相互作用、水工结构新材料及结构设计计算理论、高边坡稳定与岩土测试新技术、水工建筑物健康检测基础理论与诊断技术等进行研究。

水利枢纽优化布置与通航技术

本方向的主要工作涉及枢纽总体优化布置、大坝的泄流能力与消能技术,枢纽下游的通航水位衔接及消能方式、水工建筑物周界的冲刷与防护、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的通航水流条件,船闸输水系统及闸阀门水力学、枢纽施工期导流与通航、电站日调节非恒定流和大坝泄洪对通航的影响及实验测试技术等诸多研究领域。

水利工程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

本方向的主要工作是重点针对水利水运工程建设中的泥石流、危岩崩塌、岸坡坍塌和高切坡的形成、发展、防治及安全评价等进行研究,构建多尺度流-固耦合理论及能量演绎理论;针对内河港口地质条件及地下水极为复杂的基本特性,开展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研究;针对库区调度运行,开展水库岸坡突变失稳及诱发涌浪灾害机制等研究。

水资源与水环境

本方向主要针对水污染防治理论及方法、重金属在河流环境中的污染特征与生物富集、河流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环境效应、基于环境同位素技术的库区污染源示踪、污染生态与生态工程、流域水土保持等方面开展研究。

本学科1960年代开展了金沙江水利水运开发研究;1970年代完成的“川江观音滩航道整治”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代完成的“长江鸡扒子抢险整治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代以来承担了三峡枢纽和向家坝等枢纽通航技术研究,完成了长江、西江、澜沧江、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上水利水运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研制的“HD-4B型非恒定流流速仪”199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完成的“三峡工程明渠导流与施工通航研究”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泥石流减灾理论与技术”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国家高等级航道网通航枢纽与船闸水力学创新研究及实践” 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5年,水利工程学科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5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横向项目近700项,累计科研经费3.43亿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600余篇篇,其中被SCI、EI等检索代表性论文200余篇,出版的代表性专著、教材3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50余项;主编、参编和修订国家及行业规范10余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2项。